子楠,自第一次拍攝後的一周,馬上又再約起的拍攝。這回來到香港教育大學,一個她正在努力追尋學業的地方。也是我們倆的相識之地。
這裏的一切我都非常的熟悉,畢竟在這裏也度過了我幾年的青蔥歲月,當中的人和事,一切都在腦中,清晰卻又遠去。時間在走,人也要朝著下一個目標走去。
香港教育大學的歷史一直要推導到1853年在聖保羅書院開辦的首個正規在職教師培訓課程。當時的師資教育並不像現代如此完善,但是大眾卻對老師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。故此,在政府的督導下,羅富國師範學院(羅師)、葛量洪師範學院(葛師)、柏立基師範學院(柏師)、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等相繼成立,以開辦正規的師資培訓課程,為香港教育提供具備資歷的教師。
哈哈,你們可以猜一下子楠老師是就讀什麽科目的。
而為了更進一步把教育資源更好的統合,在1994 年4月25日政府生效《香港教育學院條例》,四所前述的師訓機構和語文教育學院合並成為香港教育學院(簡稱:教院),而學院位於新界大埔的校園則是從1997年開始使用至今。
大家可能會有疑問,為什麽經過這麽長的時間才會從教育學院升格為香港教育大學。這是由於教院屬資助院校,除了要通過學術評審局評審小組評核外,也要像另外七間資助大學通過教資會所成立的評審小組評核,達到由資助大學互相對照而成的標準,才可正名。簡單來說,就是和香港的其它大學在院校層面,如管理、研究、畢業生水平等方面一致。
所以,從上面可以知道,大山裏的孩子可也是有出人頭地的一天的。在2016年,香港教育大學的教育及師資培訓在國際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2名、亞洲區第2名,語言學則位列全球首 101-150 名。
至於這個走道如果大家平常有留意TVB劇集的話,可以知道這就是醫院或者孤兒院的萬能外景場地。此外,左方紫色大巴為教育大學的校巴,只供校內學生或者教職員乘坐,訪客就請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咯。
香港教育大學呈八字形排列,分為A-E共五座。從頭走到尾,也就是五分鐘的事情,所以住在宿舍的同學是不用早起的,只要上課前20分鐘起床,基本上不會遲到之外還能吃個早飯。而照片中的廣場就是所謂的中央廣場,地圖中Block C的位置。基本所有大型的活動都會在這裏舉辦,因為除了這裏,實在也找不到地方了。
至於這一條路就是在地圖中靠右的位置,從A座一直連到E座,並且面向八仙嶺。而另外一條小徑名為陰風徑,位於春風徑旁邊的右下方,為一條走火通道,連接各大樓。由於缺乏燈光照明,於晚上分外紛暗,因而得名。
最後一站就來到俗稱Block E的文康運動綜合大樓,大樓設有泳池、籃球場、體操場、健身室、壁球場等設施,重要的是,所有設施是免費對學生開放的。此外,這也是小弟曾經上課的地方,流了不少汗水,也集聚了不少脂肪,從一個瘦子,練成了一個胖子,運動不一定令人瘦啊。
香港教育大學位置稍微偏僻,學生獨居一處,甚有桃花源記之感。那果真是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,外人甚異之。在這個地方,校巴並不對外開放,所以訪客要去稍微困難。最為便捷的方法是乘坐港鐵到大埔墟鐵路站並換乘74K大巴到達香港教育大學總站。一般來說在大埔墟站等待大巴並到達香港教育大學需要45分鐘左右。
用影像記錄我所感知的世界 告訴你在世界的這一角 有美麗的人和景色 讓我們在路上
攝影:HQ攝影工作室 模特:子楠CICI 撰稿:梁瀚清